時間:2023年05月08日
據《今日美國報》當地時間5月4日報道,一份研究美國銀行系統脆弱性的報告指出,美國不少銀行和硅谷銀行一樣持有大量未受保存款。當前經濟環境下,如有半數儲戶決定提取其未受保存款,據估算全美將有186家銀行可能因遭遇擠兌而資不抵債,像硅谷銀行那樣“垮掉”。
第三家倒閉的美國大型銀行
當地時間5月1日,據路透社最新報道,美國加州金融保護與創新局(DFPI)表示,監管機構已接管第一共和銀行,這是兩個月內倒閉的第三家美國大型銀行。法國《世界報》稱,硅谷銀行3月初破產,隨后簽名銀行(Signature Bank)倒閉,現在輪到第三大金融公司,第一共和銀行也倒閉了。
美國加州金融保護和創新部在最新聲明中宣布,指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作為第一共和銀行的接管人,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接受摩根大通對第一共和銀行的收購要約,摩根大通承擔第一共和銀行1039億美元的全部存款,并購買其大部分資產。報道稱,據另一份聲明顯示,FDIC與摩根大通銀行簽訂了一項收購和承擔協議,作為協議的一部分,FDIC將與摩根大通分擔第一共和銀行貸款的損失,估計存款保險基金支付的成本約為130億元。第一共和銀行的總資產約為2291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900億元)。
《世界報》報道稱,目前的銀行業危機可以用3個現象來解釋:
♦美聯儲決定的高利率,導致短期貸款成本在一年內從零上升到 5%,這一政策導致資產減少,達到銀行債券投資組合的 15% ,當利率上升和債券價格下跌以調整并提供與市場提供的相同回報而其成本增加時,儲戶要求更高的利率,從而造成巨大損失。
♦正如機構管理層和美聯儲的第一份具有約束力的報告所揭示的那樣,由于監管不力的銀行所犯的錯誤,這些損失有所增加,他們將客戶的短期存款投入失去價值的長期債券,然后在客戶提取存款時不得不清算他們的投資組合,損失慘重,因為他們在華爾街的資金危機期間需要這些資金。
♦這場危機加速了聯邦州擔保存款的提取,僅達到 25 萬美元。在互聯網時代,只需在智能手機上點擊兩次即可提取資金,這使得銀行無法關閉,這就是導致硅谷銀行破產的原因,在較小程度上導致了 Signature Bank,最后是 First Republic。這使得銀行無法關閉,這就是導致硅谷銀行破產的原因,在較小程度上導致了簽名銀行的破產,最后導致了第一共和國銀行的破產。
下一個“爆雷”的會是誰
當地時間5月3日晚些時候,據路透社報道,美國西太平洋合眾銀行表示,正在與潛在投資者就包括出售和融資在內的戰略性選項進行談判。由于對美國銀行業危機惡化的擔憂持續蔓延,美國多家地區性銀行股價暴跌。3日美股盤后,美國西太平洋合眾銀行股價一度暴跌超50%。自3月至今,這家銀行市值已蒸發近90%,目前的市值約為7.7億美元。此外,阿萊恩斯西部銀行收跌38%,第一地平線銀行下跌33%。
美國西太平洋合眾銀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自從5月1日第一共和銀行被摩根大通接管以后,其存款未出現異常外流。該銀行還表示,出售27億美元的銀行融資貸款組合的計劃仍在按部就班地進行。目前有幾家潛在合作伙伴和投資者正在與銀行接洽,銀行將對包括出售和融資的所有戰略選項進行評估,以此來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
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由于沒有多少潛在買家對買下整個銀行感興趣,因此直接出售受到阻礙,銀行也在考慮拆分和融資。知情人士說,潛在買家擔憂,如果買下這家銀行,可能不得不因減記部分貸款而蒙受巨大損失。
市場分析認為,西太平洋合眾銀行是在硅谷銀行、簽名銀行以及第一共和銀行紛紛爆雷之后,下一個搖搖欲墜的區域性銀行。自3月初美國爆發區域性銀行危機以來,西太平洋合眾銀行股價已經下跌了近90%。
擠兌風險 監管不力
資產貶值顯著增加美國銀行遭未受保存款儲戶擠兌的風險。銀行資產貶值后能否存活,取決于市場預期有多少該銀行的未受保存款儲戶決意提款。
針對美國銀行系統的整體資產狀況評估后,判斷:只要有半數未受保存款的儲戶決定提走這些存款,就有合計資產約3000億美元的186家美國銀行面臨資產減值風險,意味著這些銀行剩余資產按市值計價,已不足以償還其全部已受保存款。
銀行倒閉并非空穴來風,早有跡可循。
從美聯儲和FDIC近日發布的針對硅谷銀行和簽名銀行的監管審查報告可看出,這次金融風險暴露了兩方面隱患:
● 銀行管理層對于風險的管理不力,并且未認真及時處理已經發現的問題
● 監管機構未能及時根據銀行現實情況或監管測試結果“升級監管”
美聯儲針對硅谷銀行的審查報告指出,美聯儲監管框架的核心在于銀行董事會對于銀行的有效監管,并且管理層對銀行日常運營決策充分負責。“而硅谷銀行董事會和管理層未能有效監督銀行商業模型和資產負債表戰略中的風險,也沒有及時、充分地搭建一個與其增速和商業模型風險相匹配的風險管理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