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0年11月01日
上港集團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港實現集裝箱吞吐量2160萬標箱,超越新加坡同期的2124萬標箱躍居世界第一。在硬指標上逐步領先后,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軟環境如何改善?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26日在滬組織專家進行了專題研討。
出席研討會的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司長陳文玲認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硬件設施可以說基本成熟:目前,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港口群擁有8個億噸大港和超過15000個生產性泊位。
不過,與其它國際航運中心比,上海的差距也很明顯:如上海港貨物的國際中轉比例只有約10%,而新加坡是60%,雖然兩者定位不同,但這一數字仍然偏低。另外,長三角港口群之間的分工不太明確,至今尚未形成國際樞紐港、沿海支線港和內河喂給港的合理布局。當然,航運服務能力偏弱更是一大短板。據浦東新區區委副書記戴海波介紹,雖然該區擁有5000多家航運服務企業,但多數集中在貨代、倉儲等中低端,航運金融等高端服務仍然不足。
國內最大的集裝箱運營商--中遠集運總經理孫家康,對國際航運中心軟環境的改善提了三點意見:首先是船舶融資要大力突破,多扶持像航運產業基金之類的機構成立。其二是航運經紀急待發展。雖然我國首批9家航運經紀公司今年7月在滬掛牌,但這只是邁開了第一步。孫家康認為,要想確保經紀人的誠信,除了有效監管外,還須成立行業協會進行自律。最后是人才集聚時不我待,"高端航運人才往往是復合型的人才,如海事法律、海上保險等,如何吸引這些人才來上海是一個重要課題"。
央企中國海運集團副總裁張國發指出,要想吸引船舶來滬注冊和人才來滬常駐,應該對現有的航運稅制進行改革。他比較了中外主要航運大國在稅制方面的差異:國外對航運企業主要征噸位稅,國內征所得稅,前者的稅率明顯要低一些。國外對航運企業很少征營業稅,而國內仍按運輸收入的3.3%征收。"航運業是一個國際化的高度競爭行業,而我國是全球唯一一個對航運業實行常規稅制的國家。應參照國際通行做法,對國內航運企業實行優惠稅制,以推動其進一步參與國際競爭,"張國發說。
"當前的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仍存在形式大于內容、概念多過產品的弊病。如船舶特案免稅登記政策,就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上海航運交易所總裁張頁表示。航運中心軟環境的改善,顯然不是朝夕之功。對此,交通運輸部上海組合港管委會辦公室主任王明志透露,下一步將成立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發展促進會,集合各方資源尋求突破。